第893章 昆崚导游刘把头(2 / 2)

我有一次在铁门关驿站,听一位西北农科所的老学究说,昆崚这地方其实是个宝地,只要水源管够,水稻丶小麦丶棉花丶大豆,产量都能比其它地方的高,品质都要比其它地方的好。

这里其实是块宝地。」

沈万象和王用汲深以为然地点点头。

「国计民生,一向是我大明万历朝最重视的。皇上一直有说,只有安居乐业,才有长治久安。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皇上圣言,真知灼见啊!」

沈万象转头问,「刘把头,你往来东西,走贩的是什麽?」

「我们供销社,走贩的都是百姓家常日用的物件。我们从兰州贩运棉布丶茶叶丶中成药丶白糖等货品。从疏勒贩运胡椒丶孜然丶皮毛等货物。

大宗货物走的都是上百匹骆驼的大型商队,我们这种小商队,查遗补漏,贩运的都是些应急的物资。

前些日子,贵霜那边有疫情,三边总督从各处调集药物。甘肃和陕西布政司接到急报,就紧急调了一批治疫药物,再动员大小运输队向西运。

我们第六商队原本负责青海那边的民生物资贩运,一半人员被动员西派。我们把药物在宛城交接给总督府粮台,往回走时不能空手回啊,来都来了。」

刘把头指着趴在外面草棚纳凉歇息的骆驼,「我们奉命运了部分物资回兰州。具体是什麽,我们也不知道,只知道上面有总督府的火漆,到时候直接交接给甘肃布政司。」

时间也差不多,两伙人一起收拾上路,自然而然地结伴而行。

刘把头继续说着昆崚省的情况。

「其它的都好说,就是交通不便。昆崚这里地广人稀,偏偏又乾旱得不行。

那边那片大沙碛,方圆数千里,进去九死一生。南来北往,东归西去,都必须绕着它走,太耽误事了。

我听老友说,昆崚这里盛产棉花和大豆,尤其是棉花,都是上好的长绒棉,比陕西丶甘肃的棉花还要好,更不用跟上海江北的比。

偏偏运不出去。」

「确实,直道的运输能力还是差了些,只有开通了铁路,才能缓解这个大问题。」

「没错,必须要通铁路。」刘把头一拍大腿,欣然地说。

沈万象很惊讶,「刘把头也知道铁路?」

「当然知道了,年初时,铁路通到了西安,刚好我跟着商队送了一批货到西安,有幸参加了开通仪式。

好家夥,那火车开起来,呼哧呼哧的,地动山摇,好多人吓得哇哇乱叫。我的个乖乖,那气势,上千头牛马一起奔跑也比不上。」

沈万象和王用汲对视一眼,欣喜地问:「铁路修到了西安,这麽快!」

「应该是郑西铁路。」

「郑西铁路?」刘把头想了想,连忙点头说:「对,对,对,郑州到西安的铁路。

听说郑州通了四条铁路,一条是到西安的,一条是到山东威海的,一条是到江苏淮安的,还有一条说是从京师直接到湖广武昌,经过它那里。

我的个乖乖,郑州这地方,冒青烟了!」

沈万象继续追问:「这四条铁路都修通吗?」

「好像都修通了吧。」

「好像?」

刘把头呵呵一笑,「我老汉只是在西安看了个热闹,潼关都没出。都是听别人说的,有的人说,都修通了。可有的人说,好像还有一条没修通。

我也拿不准。

大家都说,朝廷还要把铁路继续往西边修,穿过兰州河西,一直修到疏勒和贵霜。」

「没错,肯定会继续往西边修。」

刘把头又说:「不过我在西安看热闹时,遇到位山西的老熟人,他经常跑口外,也跑西安,我跟他二三十年的交情,不想在西安遇到了。

听他说,朝廷在口外的铁路修得特别快。」

「口外?」沈万象和王用汲对视一眼,「漠南地区?」

「漠南?我也不知道。我听那位老夥计说,京师有条铁路直接北上到承德城,然后一条调头向东北,一条向西北。西北那条到了玉龙城(二连浩特)后,又一分为二。

一条继续向北,直抵草原的和宁。一路调头向西,沿着前元的什麽木里驿道,一直通到金山那边,也就是轮台的北边,叫什麽科多多。」

「科布多。」王逢猛补充了一句。

「对,是科布多。」

王逢猛淡淡一笑,「我在那里打过仗。瓦剌诸部主力就是在那一带被歼灭的。」

刘把头敬仰地看着他,想不到还是位英雄啊。

沈万象继续问:「漠南,哦,就是口外的铁路修得很快吗?」

「快。我那位山西老夥计经常去口外。听他说,修得那叫一个快。那里地广人稀,又是什麽高原,没有太多的崎岖沟壑。

听说兵部在那里派了六个铁道工程团,差不多两万多人,分段施工,咔咔地修,比在中原修要快得多。」

「那是快。中原这边地形复杂,还要顾忌农田丶水渠丶坟茔丶房屋,还要过河架桥,还要不能离城镇太远,要绕路。

漠南那边,除了环境恶劣,人居住不爽利,其它的不需要顾忌什麽,沿着故道一直往前修就是。」

刘把头向往地说道:「我们是盼着铁路修到甘肃,修到昆崚来。我们这些跑商队马帮的,最清楚交通便利意味着什麽。

我那位山西老夥计,五天前还在天津办货,坐上火车在京师和郑州转了两趟火车,第五天就到了西安。

我的个乖乖啊,好几千里路啊,老古人说的日行千里的神行太保也没有这麽厉害!」

「你们看!」刘把头指着直道南边十几里外的地方,大家顺着他的手指,目光越过金光灿灿的麦田,看向远方。

哪里怎麽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