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俞大猷,周楚的考校(1 / 2)

俞大猷是这一批前来军事学院求学的学子之中年龄最大的一个,俞大猷今年已经二十有七了。

俞大猷出生在福建省泉州府的一个村子之中,俞大猷的父亲俞原瓒是泉州府卫所的一个百户,前两年俞原瓒离世之後,俞大猷继承了他父亲百户的职务。

不过俞大猷却从未因此自满,他的目标从来都不是当一个世袭的百户混吃等死,而是要为大明建功立业。

成为百户之前,俞大猷就遍寻名师,一方面学习武学,另外一方面学习兵法,俞大猷先後师从王宣丶林福,王宣和林福两人都是年间的国子监祭酒蔡清的弟子,蔡清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离世。

俞大猷从王宣和林福那里得到了蔡清的真传,成为百户之後,更是勤学不辍,一边学习骑射,将骑射练到百发百中,又跟随福建守将李良钦学习剑法,将剑法练到大成之後,李良钦都不是俞大猷的对手。

“你有这一手剑法,当今天下几乎无人是你的对手。”

李良钦对於自己的这个弟子很满意,也不吝夸赞。

原本俞大猷的计划,再过些年,就进京参加武科,只要能在武科取得一个好的成绩,最起码能成为千户,而且是京城之中的千户,距离皇帝更近,也更容易被委以重任。

这麽多年以来,俞大猷一边习武,一边学习兵法,俞大猷对兵法的领悟更是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地步,对如今的俞大猷而言,即便是指挥百万大军,也如同指挥自己的身体一般协调如一。

原本俞大猷的目标,是为大明建功立业,最主要的是为大明荡平倭寇,俞大猷出生在福建,年幼之时常年受到倭寇侵袭,俞大猷的父亲俞原瓒就是因为十几年前参与剿倭,受了重伤,这些年一直都没好利索。

前些年就上复发,这才一命呜呼。

可这些年,俞大猷武功也学成了,兵法也到了化境了,倭寇却已经不见了踪影,多方打听之下,俞大猷才知道朝廷出了个锦衣卫指挥使,如今的定国公,周衡器。

周大人带着自己练出来的几千兵马,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将东南沿海的倭寇彻底荡平,所有倭寇彻底消失,不复存在。

海上的那些海盗以及倭寇,则被陆云瑾陆将军荡平了。

这位陆将军,自小就跟着周大人,据说兵法都是周大人教的。

俞大猷一直都清楚,倭寇的问题,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剿匪问题,其中涉及到的利益太多,水太深,从洪武一朝到正德一朝,这麽多年,也没人能解决倭寇的问题。

原本在俞大猷想来,剿倭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甚至自己终其一生都未必能完成。

俞大猷对自己的武力和兵法很有自信,但对江南的那些士绅,以及朝中衮衮诸公,没有任何信心。

这位周大人却像是庖丁解牛一般,先是在江南,将那些官员士绅解决了,解决了这些人,倭寇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随着对周楚的了解越深,俞大猷对这位定国公愈发敬佩,恨不得一睹周大人的风采。

得知皇家军事学院建立,任教的是周楚之後,俞大猷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启程来到了京城,哪怕以一个学子的身份进入军事学院,能跟在周大人身边学习兵法,对俞大猷而言,也比在泉州府混吃等死强得多。

真正见到周楚的时候,俞大猷还是被周大人的风采折服了,这位周大人要比俞大猷料想的要年轻,虽然年轻,但言行举止之间,透露着威严。

这种威严是俞大猷未曾见过的,和俞大猷曾经见过的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的装腔拿调不同,眼前的周大人的威严,似乎是无意之间散发出来的,似乎是多年身居高位养成的。

对於周楚的选拔方式,俞大猷十分赞同,军事学院选拔学员,和选兵其实差不多,当然,也有些差距,选兵只要看个人素质就行了,但军事学院看的更多,还要看对兵法的认知和这方面的天赋。

这些都不是一天两天能看清楚的。

一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也足够了解一个人了。

对於那两个质疑周楚的学子,俞大猷冷笑不已,心想周大人没有杀了他们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俞大猷很清楚,领兵打仗,最忌讳的便是妇人之仁,正所谓军令如山,令行禁止,军队的执行力很重要。

周楚听着那两个被打板子的学子凄惨的叫声,看向了一旁的管事太监。

太监顿时会意,急忙将手中的册子递给了周楚。

“周大人,这是这些学子的名单。”

周楚接过册子,打开看了看,很快就盯着其中一个名字挪不开眼睛了。

俞大猷。

作为和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俞大猷和戚继光各有千秋。

戚继光强在练兵和特种作战,以极其夸张的战损比闻名於世,俞大猷则是另一个极端,俞大猷对於兵法军阵的领悟,到达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特别是对常山蛇阵的领悟和运用,简直能用出花来。

俞大猷最强的地方在於他的大兵团作战能力,如果给戚继光和俞大猷各数千兵马,俞大猷绝不是戚继光的对手。

倘若给两人各自五万兵马,或许两人能打的有来有回,戚继光会从五万人之中选择最优秀的几千人,来打俞大猷的五万兵马。

如果各自给两人十万,甚至二十万以上的兵马,戚继光绝不是俞大猷的对手。

据周楚所知,俞大猷领兵的数量似乎没有上限,或者说原本历史上的明朝,没有那麽多兵马,来达到俞大猷的上限。

这是一个和兵仙韩信有些相似的将领,不同的是,韩信真的有五六十万大军指挥,俞大猷却没有这个机会。

一般的将领看下限,像俞大猷和韩信这样的将领则是看上限,或者说很难看到上限。

一直以来,周楚行军打仗,走的都是戚继光的路子,毕竟周楚学的是戚继光的练兵之法和用兵之法。

所以周楚一直都很清楚自己的短板,那就是大兵团作战,这麽多年,无论是周楚自己,亦或是林鹿和云瑾,基本都是走的特种作战路线,除了在西藏的两年之外,几乎打的都是闪电战,以快打慢,攻敌所未料。

这一点和唐朝的军神李靖的用兵之法不谋而合,这种打仗方法,没有惊心动魄,也没有一波三折,甚至很无聊,讲究的就是一个快,在敌人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就打到了他们面前。

俞大猷的出现,刚好能弥补周楚的这个短板,军事学院的学生那麽多,不能都学闪电战和特种作战吧,大明的大部分军队是远远达不到玄武军和虎贲军的素质的。

“谁是俞志辅?”

周楚看着下方的一众学子,高声道。

“正是学生。”

俞大猷的声音极为嘹亮,如同龙吟一般,周围的学子听到这话,纷纷看向俞大猷。

原本他们还都在腹诽,俞大猷都这麽大的年纪了,还和他们一样来这里求学,也不怕丢人,不过他们也只敢腹诽,俞大猷人高马大,龙行虎步,一举一动都带着不同寻常的气势,这些学子大多是都是十三四岁,大一些的也不过十八九岁,自然不敢招惹俞大猷。

“上前说话。”

周楚招了招手道。

俞大猷听到这话,很是惊喜,他没想到自己第一天就被周大人注意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