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三道难题(下)(2 / 2)

冒姓琅琊 东周公子南 3623 字 1个月前

庾易身子一震,愕然失色:“其......其一?”

漕运之难,能献一策,使情况稍作一点点改善,便是英才!

这少年难道想出的不止一策?!!

王扬正凝神看地图,完全没注意庾易的神态。

“其一,接力运转,船不空仓。在几个滞留口岸,设临时仓。以後定下规矩,漕船只要受阻十日以上,便不必等待,把粮存於仓中,等当地官府待水况可行之时,调船发仓续运。回去的船要空仓,在临时仓附近增设货场,听商人出入买卖,建议把市税和交易税调低,再多给些便利,形成一个繁盛开放的贸易市场。

漕船卸粮到临时仓后,直接从市场中进货,选诸如布匹丶纸张等轻便易载之物,回京后交与有司发卖。既增效率,又增收益。在所得收益和货场税收中拿出一部分,用以雇佣漕运中的民夫,这样既增加生计,又不用劳动郡县,大兴徭役,一举两得......”

嘶!

庾易倒吸一口凉气!

这个办法可以啊!

水通则船行,水不通则存於仓,节次转运,舟无停留,更难得的是让延误和返程都能获利,还顺带手解决了徵发徭役和贫民生计的问题,简直是一举多得!

“......临时仓不一定非要设在口岸,还可以建在水路和陆路中间,作为水陆联运的枢纽。比如长江和溧水间,溧水和太湖间,这中间的陆路其实并不长,若能设仓,则溧阳至义兴,可成一稳定漕线......”

王扬手指在地图上一划,庾易顺着王扬的手势看去,豁然而悟,心惊如擂鼓!

“其二......”

庾易瞳孔猛然一缩,还真有其二!!!!!

“其二,总体规划,就近调发,打破僵化成规,不必固求统一於处。比如今年郢州当发粮至扬州,扬州又当发粮至司州,那就不如直接从郢州发到司州,不必非要转入转出一回。以水陆言之,能同水道沟通上下游最为便利,故补京畿之需,当先发三吴;给淮南之戍,莫先江州;广越之急,当首调湘南;荆襄之粮,则从巴蜀下最为顺流!要者在总览统算,详审出入,然後可收删繁就简丶事半功倍之效!”

庾易只觉身上发热,手心发汗!有此两策,漕运之弊当可大减!自己这就写信......

“其三......”

?????!

庾易呼吸一滞,看着王扬被烛光勾勒的年轻侧脸,只觉难以置信!!

前两策已经包罗如此,还能说出什麽来????

“其三,灵活调配,因时制宜,按照缓急先後,代发补发,相机行事。物资不急需的,可在秋冬水道难行之时先行积攒,等到丰水期时再发船。而当丰水期时,几个易行航道要充分利用,设定总领站,向最便利之地集中。比如丰水期时襄阳至宜城线最便速,顺汉江而下,可直抵沔口。那襄阳附近受阻的漕船,就可以趁着夏季水丰航快,改拨襄阳。原定目的地所缺之数,则由此次多收粮食之地补发。

朝廷还可以备专库,每年至粮价低落之地购粮;待某地漕船因故不能到,则可以由专库代发,某地按照应发漕粮数额折现钱,所折钱款,或递国库,或由朝廷直接用於某地财政,具体如何可视情况而定。其实巢湖长江一条航线也大有文章可做,只要避开巢湖汛期,於湖北岸建......”

漕运乃历朝国政大事,自六朝而後,唐宋明清,皆曾大力整治漕运。王扬博览勤思,读书不死,故而能综合历代能臣的智慧结晶,总结融汇,查漏补缺,再加之现代见识,相当於用後世数个王朝摸索发展出的治漕经验,去填补南齐一代的漕运漏洞,其势如同巨浪吞舟,强风掩草!给听者带来的心灵震动之大,可想而知。

庾易脑中各种想法纷至沓来,只觉心脏砰砰狂跳,越跳越快!

“其四......”

王扬只觉身边影子一斜,急忙去看:“先生!您怎麽了?”

“没事没事......”庾易手倚桌案,嘴唇乾涩,敛去恍惚的神情,努力平复心跳,指着地图道:“之颜,请继续......”

......

淡云殢日,晨光熹微。

王扬早已回家,庾易则一夜未眠。

此时他正伏在案前,在信纸上奋笔疾书,墨如钩戟:“沧溟幽人再拜宣龙居士......盖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人;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功!此子惊才风逸,壮志烟高!真王佐才也!!!窃以为,虽乐毅少时,管仲岁早,皆不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