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不解其意,却还是老老实实的站起身来,随着杨少峰一起出了县衙,然後往县衙东边的文庙走去。
等到了文庙的明伦堂附近,耳边已经可以听到明伦堂里传来的读书声,杨少峰才笑着说道:“县学里的学生,都是宁阳县八社十六闾百姓家里的孩子。”
王琼点了点头,“杨兄一直不忘教化,实在是难得。”
杨少峰笑了笑,又继续说道:“那麽王兄大概不知道,等陛下蠲免赋税徭役的三年之期过去,本官还会继续给这些读书的孩子家里免除徭役?如果这些孩子当中有能考上县学的,本官再继续免,若是以後能考上府学,本官还会给他们家免,一直到这孩子离开学校为止。”
王琼再次点头。“杨兄这个法子,倒是真真正正的为百姓考虑,以後也能让更多的孩子来学堂里读书。”
杨少峰道:“如果一个孩子考中了县学,连续考了两次功名都没有考中府学,那依王兄之见,是该继续给他们免除徭役,还是要征他们的徭役?”
王琼道:“供养一个读书人颇为不易,不止是花费大量的钱财,田间地头也会少一个耕作的劳力,自然要优免才是。”
杨少峰却呵的笑了一声道:“那敢问王兄,要是宁阳县五百多户人家的孩子全来读书了,以後这宁阳县还有徭役可以徵发么?所以啊,免除他们在读书时的徭役是应该的,因为要替百姓考虑,可是等他们不在学堂了,回家了,这徭役不能再免了,因为要替朝廷考虑。”
“换言之,这些胡元时期的读书人既然不愿意出仕为官,那他们还算什麽读书人?既然连读书人都不是了,那免不免赋税徭役的又跟他们有什麽关系?”
“就因为他们识得几个字,所以他们就比普通的百姓高一等?”
“那踏马不是扯淡吗,现在我宁阳县两千多个百姓,你随便拉一个出来都能识得三五百个字,他们算不算读书人?以後朝廷还要不要在宁阳县收赋税丶征徭役了?”
朱重八朱皇帝一开始是真重视读书人,无论是广办社学,还是统一校服,又或䭾给学生发癛膳银,这些都足以证明老朱对於读书人的重视,也应该算是老朱的文治之一。
可惜的是,老朱把这个鼓励百姓进学的政策给玩砸了,後期大明培养出来的秀才太多,甚至出现了“我雇秀才打汝”的笑话——就因为秀才拥有见官不跪等一系列的特权,而官职这个玩意儿又向来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每次科举招收的名额有限,当官的机会也有限,所以大明後期的秀才们乾脆拉帮结夥做起了文棍。
“此後青衿日恣,动以秦坑胁上官,至乡绅则畏之如伥子,间有豪民拥姝丽游宴,必邀一二庠士置上座以防意外”。
“一呼则数十成群,强府县以理处法外不可从之事。稍拂其意,则攘臂奋袂,哄然而起,提调官莫可谁何。於是‘蓝袍大王’之号兴,而贤䭾却为不肖䭾所累矣”。
当然,这些乱七八糟的破事儿都是明朝後期才出现的,但是换个角度看,大明刚刚立国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说是元朝的後期或䭾说是末期?
难道说元朝末期的读书人就能比大明後期的读书人强到哪儿去?
杨少峰冷笑一声道:“不做官,就是民,是民就得缴纳赋税,服劳役,其实这事儿就这麽简单。”
关於登录用户跨设备保存书架的问题, 已经修正了, 如果还是无法保存, 请先记住书架的内容, 清除浏览器的Cookie, 再重新登陆并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