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朝廷中有人不满,有心责难,张汤与之斗大汉如今的律令,无论《九章律》、《傍章律》之类的治国大法,还是《军法》、《章程》这类小律均是大获全胜,其对于如今大汉的律法制度全数了然于心,方方面面均能信手拈来。更难得的是,他虽看似为法家子,却自习《尚书》、《春秋》,法中带儒,正正符合了景帝的需要。
张汤一战成名,因为过于轰动立刻入了不少人的眼。但他不骄不躁,为人低调谦虚,一时间不少家中有女眷者都将目光投到了他的身上,而对于这些人家的垂青,张汤均是以心有所属拒绝。
心有所属?谁家的女儿郎这般幸运?
有人以为他在推辞,纷纷追问,张汤实在被逼得受不了了当场做赋,赋中他将二人相遇比作天注定,又将那女子写得高贵美丽,最后写了自己因地位悬殊虽苦心暗恋却不得说,只能想尽办法离得近一些,只要看着她幸福就好,总之极为情深。
此赋一出便如催泪弹一般在人群中传开,秦汉间男女之事极为直接,基本上就是君既无情我便休,哪有这么深情等候还来个你若阳光我便灿烂的?
这也太深情了!
当下,被感动的长安群众立刻在暗地里活动了起来,有人觉得这定然是一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也有人觉得这贵女可能有了婚约,又有人说张右监如今可是一千石,这身份可不低了,他还没去求娶,说明是觉得自己的身份还不够……难道是侯爵贵女?
这个说法立刻给了众人灵感,张汤的身世太简单好查了,立刻就有人摸去了中山国。中山国国王和张汤同龄,中山国上上下下也没什么豪富在,众人刚有些失望,忽然有人灵光一闪,张汤在中山国求学的时候翁主是不是也在那?
几人当即恍然,然后再算算,这翁主和张汤离开中山国的时间也就是前后脚,虽然是张汤先走,但那不是早就知道翁主要回长安吗?
如此一来好像就对上了,立刻有人去找张汤求证,一贯儒雅的张右监闻言面色大变连连否认,不过这举动在众人看来自然就解读成了张右监不想坏了翁主名声,毕竟翁主尚未择亲。
又有好事者想要去寻女方求证,不过陈娇自从参加完中山王昏礼后就深居简出,家里和宫中两点一线,也不参与社交活动,实在难寻。于是就有八卦分子去寻了馆陶公主问她知不知道这事,馆陶公主面色一变立刻严辞否认,态度非常激烈。
这下子大家就都有了方向,有人再回想了下陈娇翁主在京城时候的脾气,再看看如今这个两点一线的翁主……哎,可怜见的,一定是被禁足啦!
于是你找我嘚啵嘚啵,我找他巴拉巴拉,渐渐地,就有人开始吃起了这两人的CP,觉得这求而不得默默守候的故事也挺动人。被《蛱蝶》熏陶过的长安城人民立刻拿出了自己之前没有被开发出的能力开始深度挖掘两人的故事。
然后他们得到了一个最重要的消息——陈娇曾经是张汤的同学。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活生生的蛱蝶啊!!
富家小姐、穷书生再加上一手要拆散有情人的家长,可不就是齐全了吗?
蛱蝶在长安有多火,只要看如今长安的姑娘们还是以蝴蝶为主要元素的发饰就能知道。倒也不是没人怀疑这是不是有心人士的刻意算计,不过立刻有人给他们算时间了,蛱蝶入京是快四年以前的事,若是加上之前的编纂、设计排演等等,少说得七八年,七八年以前,翁主才多大?
他们这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