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穿皮鞋的男人(2 / 2)

晚明风华 戈昔 6792 字 7天前

可是有郑氏的帮助,轻飘飘一个巡按御史就到手了,不知道羡煞多少同年。

至于三甲进士郑国望,身为「国舅」,那就更是官运亨通。

三年工夫,都察院观政一结束,也是巡按御史起步,简直是作弊一般。

说来也巧,两人刚刚得了巡按御史的官位,宁夏就乱了。

可郝运来立功升官之心如火如荼,郑国望也一心证明自己是男儿好汉,

反而都想利用职权参与平叛。

作为巡按御史,他们本来就有资格成为监军团中的成员。

根本不需要朝命。巡按御史什麽都能插手,监军更是天职,他们直接就能去军前对武将们指手画脚。

两人得知朱寅成了巡抚,都是幸灾乐祸,希望朱寅一直在地方窝着,再也无法当京官。

郝运来没有说话,郑国望却是说道:

「回族叔的话,朱寅虽然才高名大,可他从来没有统兵过,这次去宁夏,多半劳师无功,受到陛下切责。」

郑洛皱眉道:「你如今已是巡按御史,怎麽还不知规矩?老夫说过了,

不要叫我族叔,你我都是朝廷命官。」

郑洛和郑氏的确是同宗。只是出了五服,血缘已经疏远。但真要论起来,郑洛的确是郑国望的族叔。

郝运来看着朱寅的背影,说道:「回经略相公的话,晚生以为,朱寅只要不犯大错,听取众人建议,叛军必败。相公无需担心。」

「朱寅此人虽然没有统兵过,可运气向来极好。或许是个福将也未可知郑洛微微点头,「但愿他马到成功,不要让宁夏糜烂,劳师无功。,

老夫若是年轻几岁,哪里能坐在此地等待捷报。」

「月盈,运来,老夫签发手令,将督标两营,让你们带到宁夏,听从朱寅节制。」

「你们一人统帅一营,明日大早就出发吧。

郑国望神色一喜,随即蛾眉一皱的说道:

「大同精兵很快就要被朱寅调走,防务本就空虚,经略相公把督标两营让我们带走,那经略的安危谁来保护?若是鞑子攻打大同·—」

郑洛摆摆手,「老夫年事已老,你们不用担心老夫。若是鞑虏真的攻打大同,督标两营才四千兵马,也无济于事。」

「眼下宁夏有事,平叛主力就是秦军晋军,你们是秦丶晋巡按,本就有监军之责,责无旁贷。」

郝运来心中惊喜。他这次来阳和城,本来就想带走郑洛的督标。

「经略放心便是,下官带走督标去宁夏,督标回,下官回!』

当天黄昏,朱寅就到了大同城。

大同总兵丶大同知府,代王府,全部在大同城。

此地是唐之云州,辽之西京,不但是边城重城,也是繁华之地,商贸辐,货集八方。否则当年正德皇帝也不会来此巡游。

明初第二次北征,徐达走的就是大同,可惜结果大败。徐达在草原吃了大亏,为了防御文重修大同城。

朱寅沿途看到一座座关城烽,追古抚今,遥思后世,不禁感慨万千。

催门关抗辽,平型关抗日,都在这大同。

大同周围十三里,高四丈余,固若金汤,气势磅礴。整体布局如「凤凰单展翅「。

大同四门,东曰和阳,南曰永泰,西曰清远,北曰武定。

朱寅来到和阳楼下,不禁又想于谦的诗:

「目极烟沙草带霜,天寒岁暮景苍茫。坑头炽炭烧黄鼠,马上弯弓射白狼。上将亲平西突厥,前军近斩左贤王。边城无事烽尘静,坐听鸣筋送夕阳。」

此时的大同城,戚继光丶李如松兄弟等人已经到了。

按照朱寅之前的命令,一起出关的将领会在大同汇合。此时应该汇集了一半兵马。

朱寅不但向朝廷保举调遣了熊廷弼丶秦良玉丶李如松,还调遣了麻贵丶

萧如薰。

他将和戚继光率领这些人,主动出塞!

朱寅知道,历史上的宁夏之役,明军犯了三个错误。

一是初期主持平叛的总督魏学曾,一直企图说服叛军投降,始误战机。

魏学曾被撤职下狱,又使明军换帅。

二是甘肃巡抚叶梦熊接替魏学曾后,无法有力统御各部,明军各部难以协调,空有绝对兵力优势,却迟迟无法攻克叛军占领的宁夏城(银川)。

第三点是最重要的,属于战略错误:明军迟迟没有切断河套地区的蒙古外援,使得叛军在蒙古部落的支持下,战意坚定,军心顽强。这是导致明军没无法速战速决丶叛军负隅顽抗的首要原因。

河套草原的蒙古首领,着力兔丶僧宰等人联合三万骑兵支援叛军。有这三万蒙古铁骑虎视耽耽,明军怎能全力围攻叛军?

明军战术上玩的很花,什麽水淹银川丶策反离间丶围点打援等等。

可却迟迟解决不了叛军,耗银两三百万。

以后世马后炮的视角看,平叛的关键之地根本不是银川,而是蒙古部落占据的河套草原!

说是平叛,其实叛军不是重点,重点应该是叛军背后的河套蒙古。

打掉了河套蒙古,叛军没有了后援和希望,就会不战自乱。军心瓦解之下,可一鼓而下!

这是釜底抽薪之策。

这一点,明廷中的有识之士不是不知道,可是知道也没用。

因为朝廷不愿意主动出塞「挑畔」鞑子。对于蒙古诸部,朝廷多年的政策一直追求「和平」。明军很少敢主动攻击蒙古。

朝廷和俺答汗议和通贡之后,也就消停了十几年。

就在去年,便爆发了洮河之变。朝廷下诏再次停止通贡互市。

此时若是主动出寨攻击河套,反而是个好机会,朝中的阻力最小,蒙古人也难以意料。

朱寅的队伍刚来到大同城外,刚刚竖起王命旗牌,城中就响起了苍茫的号角声。

「呜呜呜呜鸣随着号角吹响,钟鼓声也响了起来,

紧接着,城头上的号炮就隆隆轰向。

「轰一一轰轰轰!」

城头有人大声喊道:「钦差抚军已到!开门迎接!」

随即和阳门大开,吊桥放下,甲衣铿锵之中旌旗招展,戚继光丶李如松等将领一起出来迎接。

黑压压的大群将领来到朱寅的仪仗前,一起站在西边,拱手的拱手,下跪的下跪,异口同声的说道:

「见过钦差抚军,恭迎!」

「恭迎!」

最前面的人,就是提督诸军的戚大帅。

按明初的规矩,一品武将怎麽可能给四品文官拱手行礼?反过来才是,

可是到了如今,文官监军的情况下,一品武将也要对巡抚行礼。

朱寅见到胡子花白,身材高大的义父对着自已拱手行礼,不禁心中惭愧可是他不能暴露两人的关系,只能赶紧下马,装模作样的拱手答礼。

「大将军免礼,诸位免礼!」

戚继光看着意气风发的义子,心中十分欣慰。

义子年仅十五,就当巡抚平叛了。如此人物,居然是他的义子!

朱寅对戚继光道:「大将军天下名将,国朝长城,晚生十分敬仰。今日见到大将军,何幸如之。」

戚继光心中也是好笑,不动声色的说道:「抚台客气了。」

两人寒暄几句,忽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抚台相公可还记得未将?」

朱寅一看,只见戚继光身后露出一张熟悉的面孔,

却不是李如柏是谁?

「哈哈。原来是故人!少将军,好几年不见,在下甚为想念啊。」

李如柏笑的合不拢嘴,脸都因为兴奋有点发红,搓着手说道:「末将也甚为想念抚台相公,想不到六年不见,公子已经清贵至此--未将真是——」

李如柏都不知道说什麽才好。

他以前以为朱寅是某位宗室,谁知不是,可连中三元的神童,却更比宗室尊贵的多!

朱寅笑道:「你我故人,不必如此。」

说话间眼睛一扫,果然见到李如柏脚下的皮鞋。

这是现场唯一穿皮鞋的男人。

只是那双皮鞋,实在是太熟悉了。

很显然,李如柏这次是故意穿了这双皮鞋,彰显故人的身份套近乎。

朱寅都不知道说什麽才好,憋得有点辛苦。

他怕笑出来,赶紧看向李如柏身边的一位英气逼人的挺拔男子,拱手说道:

「如松将军将门虎子,在下闻名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