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五镇总督!(2 / 2)

晚明风华 戈昔 5670 字 1天前

朱寅这麽容易就笼络了土达降兵,让他们心甘情愿的效命,光是这个本事,

就不是自己可比。

收拢土达降兵的军心之后,朱寅又集合了一千七百俘虏,对他们训话道:

「驱逐你们送死的台吉,还有躲在西北草原的瓦刺人,他们比瘤腿母狼更卑劣,比断角公鹿更怯懦!长生天会降下九十九道黑雷,劈碎他们的脊骨的!让野火焚烧他们祖辈的敖包,秃鹫咳食他们的肠肚吧!

「凡是和天朝做对的人,他们的魂魄一定会困在驼羔胎衣里,十代子孙被马蹄践踏成泥!」

「我,所有草原种族的庇护者,长生天的使者,成吉思汗的托付者,射杀火落赤台吉的终结者,会让苍狼白鹿的子孙,因我而幸福——」

「倘若你们不愿意成为耻辱的俘虏,那麽机会就在你们的面前!」

「勇士们!跟随我的大,重新拿起弯刀,骑上战马吧——」

俘虏们这才知道,朱寅竟然要率领他们出征!

可是,他们居然没有多少排斥之心,甚至很愿意为朱寅而战。

人向来慕强。朱寅这种强大的贵人,完全值得效力。等听到朱寅的封赏许诺,他们更是心动了。

大半个时辰之后,朱寅亲率六百多亲军,一千三百土达兵,一千七百鞑靶俘虏,总共三千六百人,只随身携带两日粮草,一人三马,连夜离开丹霞地,连夜飞驰鸡鹿寨!

而郑国望等人,将会率领一万三千大军,休整一天两夜之后,后天大早出发跟进。

第二天下午,朱寅就赶到了鸡鹿寨附近三十里之外。

斥候回报,鸡鹿寨还在坚守。

瓦刺大军围攻四日,却始终攻不下鸡鹿寨。

可是看样子,鸡鹿寨也守不了太久了。

鸡鹿寨,尸臭熏天。

四天惨烈的攻防战,让瓦刺大军伤亡数千!

堪称强悍的明军,依靠废弃塌的城寨,硬抗数倍于己的瓦刺大军。可是李如松的两千骑兵已经伤亡过半。秦良玉的白杆军,也伤亡近千人。

明军可战之兵,只剩三千。

更要命的是,连续数日的苦战,将士疲惫不堪,可是敌军兵多,却能轮流休整。

鸡鹿寨毕竟不是完整的的城池,已经很难坚守了。

这一日黄昏,秦良玉和李如松再次打退瓦刺的一次攻城,都是身披重创。

瓦剌兵都已经攻入城寨了,却还是在白杆兵悍不畏死的反击下,留下一百多具尸体,被赶出城寨。

再一次进攻受挫的瓦刺大军,终于暂时退却。

秦良玉筋疲力尽的靠着城墙,看着如血的夕阳,一张鹅蛋脸都瘦尖了,银色的盔甲上已经一片血污,看不出之前的颜色。

手中的白杆枪,也变成了暗红色。

李如松站在矮矮的城头,胡子拉碴,满面烟尘,看上去十分疲倦。

这几天,他和秦良玉步骑配合,打的很好。硬是和数倍于已的瓦刺骑兵,苦战四天。

「秦将军,我军最多守到明天下午,」李如松叹一声道,「若是明天下午救兵还不到,我等就只能战死沙场了。」

秦良玉摘下头盔,披头散发的说道:「妾身不怕战死沙场,只可惜跟随妾身出征的三千子弟兵,难以回归故土了。」

她撩撩耳边的秀发,正要继续说话,忽然目光一凝。

夕阳之下,一杆明军大旗,慢慢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那是明军的赤旗!

与此同时,发现明军的瓦刺骑兵,也被惊动了。

「援军!是援军!」秦良玉神色喜悦的指着东方,「李将军!那一定是抚军相公的援军!」

李如松忍不住大笑道:「抚军相公援军一到,我军无忧矣!」

城寨中的明军得知援军已到,顿时欢声雷动,无不神色振奋!

北京城,文渊阁,内阁朝房。

此时已经是酉时四刻,可几位阁老都没有离开。

半个月前,王师在乌梁素海大胜,满朝振奋。几年来朝中越发响亮的复套派言论更是高涨起来。要求恢复河套丶建城驻军的奏疏,雪片般的递到通政司衙门。

而弃套派的官员也都纷纷上疏,力陈复套劳民伤财丶得不偿失。弃套派官员向来势大,以前一直是主流,也就是最近三年声量才有所削弱。

内阁之中,首辅王锡爵和次辅赵志皋,都是传统的弃套派,主张放弃河套,

理由是河套必不可守,守则必败。

沈一贯早就收到朱寅的信,变成复套派。张位本来就倾向复套派。

复套派多是年轻位低的官员。而大丶小九卿却多是保守的弃套派。所以在朝中,弃套派势力仍然占据上风,只是复套派的声势也越来越大。

至于司礼监,由义站在朱寅这边,当然是复套派,有了司礼监站队复套派两派主张顿时势均力敌。

一时间,就是皇帝都难以决定,是复套还是弃套。

很快,宫中的郑贵妃也谏言皇帝恢复河套,不要再放弃。郑贵妃的话让皇帝再也没有丝毫犹豫,遂从复套派官员奏请,下旨恢复河套,建城驻军,追认了朱寅和戚继光在河套的举措。

于是,朝中因河套大功,不少朝臣奏请,应该按照惯例,加朱寅为太子少保衔,并为戚继光封爵。

谁知数日前,庆王称帝的六百里加急塘报又传到京城,满朝哗然,皇帝大怒。

皇帝在宫中说:「哮拜挟制庆王越称帝,逃出宁夏,乃因朱寅剿贼不力,

致使贼寇丧心病狂,变本加厉以逞拥立之谋—」

至于朱寅乌梁素海大捷的大功,皇帝似乎完全忘记了,打算下旨惩办朱寅,

锁拿入京治罪。

田义劝谏皇帝,「看各人奏报,哮拜拥立庆王之心早已有之,此次反叛目的,也是为了拥立庆王。无论朱寅如何,哮拜都会拥立庆王,是以朱寅实无过,

而有功也。」

皇帝听到田义的劝谏,又仔细看了朱寅等人的奏疏,这才没有再追究朱寅的意思。遂令内阁拟旨,严令让朱寅克日剿灭,不得有误。

接着有朝臣上奏,为了尽快镇压庆王和哮拜,应该赐予朱寅尚方剑,令其节制宁夏丶陕西丶甘肃丶固原丶延绥五镇军务!

皇帝徵询内阁意见,王锡爵反对,要求撤换年纪轻丶资历浅的朱寅,改派重臣郑洛主持大局。

沈一贯和张位则是赞同,要求必须要重用朱寅,不可临阵换师,让叛军有喘息之机。

皇帝斟酌再三,考虑到庆王已经臂越称帝,兵情如火,临阵换师不妥,而朱寅也的确知兵,遂下诏赐予尚方剑,授为五镇总督,节制五镇军务!